巴金森氏症不是絕症 用藥多溝通、病情控制更好

健康領航站

搜尋

健康領航~骨折治療【骨力強】

相關報導

巴金森氏症不是絕症 用藥多溝通、病情控制更好



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劉祐岑表示,巴金森氏症雖然無法被治癒,但也非絕症,適當治療搭配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,病情可以受到控制。(醫師提供)


 

台灣人口日益老化,全台已逾7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,尤其好發於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,常見症狀包括手顫抖、走路小碎步、動作僵硬等。醫師指出,巴金森氏症雖然無法治癒,但也非絕症,只要適當治療搭配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,病情可以受到控制。


 

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祐岑表示,巴金森氏症確切的原因不明,目前推測是多巴胺神經細胞元退化造成,典型的動作症狀像是手不自覺地顫抖,走路小碎步、不穩或動作僵硬等,但最近也發現到腦部退化影響的範圍很廣,還會出現嗅覺異常、睡眠不良、情緒不穩等「非動作症狀」,也是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上重點。

由於每一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狀、疾病輕重程度有所不同,需搭配不同藥物、非藥物或手術治療。劉祐岑分享一位罹患巴金森氏症十幾年的病人,治療到了後期未有太大起色,仔細問診觀察發現,病人常常因血壓低而跌倒,在改善血壓低狀況後,就可漸漸感受到病情獲得改善。



 

劉祐岑說明,口服藥物對病人而言比較方便,在服藥後,最快幾小時內就會明顯感受動作症狀改善,但若過一段時間後感受到藥效減退,或是服藥後產生不適副作用等,應在下次回診時主動與醫師溝通是否需要調整藥物,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或服用過多藥物。
 

她強調,適當的治療可減少未來因疾病或藥物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,讓病人退化慢一點、生活品質更高一點;除了規律服藥外,也鼓勵巴金森氏症患者實行地中海飲食,多做身體協調性的運動,例如快走、慢跑、騎腳踏車等,都有助於減緩腦部的退化。